鬼故事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心灵进化的文化 (转载)

鬼故事 https://www.szbce.com 2022-12-13 18:41 出处:网络 作者:正听编辑:@鬼故事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心灵进化的文化   (注:中华文化,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 思想(含道教)还是佛教 思想,其主要内容都是关于人类心灵所需的精神营养,是人类心灵进化到高维度的指引,因此,是心灵的文化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心灵进化的文化
  (注:中华文化,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 思想(含道教)还是佛教 思想,其主要内容都是关于人类心灵所需的精神营养,是人类心灵进化到高维度的指引,因此,是心灵的文化。“心的文化” 没有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西方文化近代以来的主要要物质化思想,没有半点心灵进化价值。 心灵的文化是永怛的,只要人类存在,它就适宜所有人心灵进化。没有心灵文化的熏陶,人的灵魂不可能进化到高级阶段。)


  转载


  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一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 。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来源自《河北青年报》)



  心灵文化值得关注(参与)
  2007年01月03日00:06 环球时报
  在过去的2006年,《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了许多批判国内不良社会现象(如缺乏诚信问题等)的文章。其中不少作者都在探讨根源所在及解决之道,有的归因于儒家,更有人拐弯抹角地提倡寻求西方的某些宗教手段来“拯救中国”,可谓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其实都可以笼统地称为一国的文化。从中国文化的本质去寻找根源和良方,而不是舍本逐末摒弃传统,照搬国外,才是治理中国社会的正确方法。

  从整体上看,中国文化的本质还不仅仅在于儒家文化,而是一种心灵文化。中国人常讲“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正是心灵文化的最典型体现。这种心灵文化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和真实性,一方面使普通老百姓没有走上西方式的宗教主义道路,另一方面也不需要向任何外在于自身的事物负责,而只要自己过得好即可。比如,刚刚热映过的电影《墨攻》中,老百姓面对敌人攻城时,抱怨道:为什么我们要守城,城池失了,交谁田赋都是一样的。而一旦有难,老百姓就大呼上天不公平。其实,所谓“上天”、“菩萨”或者逢年过节的“上香”之类的衡量尺度都是“内心”,中国人几千年来就是靠心灵“保佑”而存在。

  这种心灵文化导致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是对家和对亲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不负责感,即衍生出来如“帮亲不帮理”、“有一口饭吃就行”等陋习和优点融合在一起的民间现象。

  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心灵文化有时非常能打动他们。比如,19世纪末,一个美国富翁雇用了华工丁龙,数年后将其辞退,辞退数日后,富翁居室不慎失火,富翁幸免于难,却有伤在身,丁龙闻讯后随即主动侍候在侧。富翁大为感动,还以为他曾读过什么圣贤书,一问方知是目不识丁,只是从小受父亲教诲要“忠”、要“亲临有难必助之”。之后,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了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说:平时除了吃饭也没有什么开支,薪金有一万余元没有用,不如奉还吧。富翁大恸,就利用此款并再贴上一些钱,在哥伦比亚大学创立汉学研究,推崇中华文化。

  由此看,治理当前社会不良现象的关键不是单单怪儒家,或取“西经”那么简单,更要从中国的心灵文化分析挖掘可寻之道。以诚信为例,中国历史上诚信的事例不胜枚举,现在即使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国南方,许多地方不少人的借贷还从来不需要借条,可见“无愧于心”的心灵文化影响力之大。因此,那些动辄借西方事例批判中国、怪责儒家的态度首先就不可取。我们需要的是先肯定中国心灵文化的正面因素,再寻求适当的方式予以弘扬。这才是治理当前不良社会现象的可行之道。
  (愿人人亲近善知识,完善善根,消除无明业障,早日修成无上菩提正果。)


跟帖评论:   愿人人亲近善知识,完善善根,消除无明业障,早日修成无上菩提正果。
跟帖评论:   心灵进化?不知道进化了些什么
跟帖评论:   @乐趣无穷多 2022-06-21 12:15:06
  心灵进化?不知道进化了些什么
  -----------------------------
  内心清净和无所不知无所不会
跟帖评论:   愿人人亲近善知识,完善善根,消除无明业障,早日修成无上菩提正果
跟帖评论:   中国文化是心灵的学问,心灵的学问要用心灵来感悟


  2021年12月2日17:35

  关注

  定期推送传统文化课程信息,传统文化新闻、精彩善文,传统文化用品、礼品,传统文化修学书籍、音像等诸多优质内容,一站式传统文化学习资讯服务微信平台!构筑您的幸福人生!

  图片
  很多学友,对于中国文化有一种看法。大家认为,中国文化很玄。甚至认为,中国文化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把握。更有甚者,说中国文化是神话,是传说。的确,诸位对中国文化的感受是真实的。比如,道,谁亲眼见过道?老子自己也说,道,“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抚之而弗得,名之......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汤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道德经》)再比如,仁义,谁用手亲自摸过仁或义的?还有,良心,良心值多少钱?尽管我们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也正是《大学》所说的“食而不知其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道,虽玄虚,但却存在,而且其价值非常之大,能生万物。老子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人生,包括利润及各种管理难题等等。有,就是存在,我们眼见为实的存在。也就是哲学中说的物质(存在)。科学家说,万物皆由分子组成。但是,物质从哪里来的?凡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物质就是我们看见的果。既然果存在,其因何在?

  我们有一种认知习惯,对一切事物,奉行“眼见为实”的评价准则。眼睛看到之后,才相信它存在,然后就毕恭毕敬地对待它。但是,这种习惯,与圣贤所说的“一分诚敬,一分收获”是背离的。我把这句话分解一下,也许更容易理解。用毕恭毕敬的心态观天观地,观法观道,我们才能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习惯是,见而后敬;古德是,敬而后见。我们非常希望找个裁判来裁决一下,以确定谁是谁非。

  见而后敬作为我们的一种认知习惯 ,有其局限性。因为,宇宙人生当中,很多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就否认其存在。比如,心是否存在呢?我想,没有人会否认其存在。但是,又有谁见过自己的心呢?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有科学报告说,科学仪器已经能看见心了。所以,“见而后敬”的认知习惯,对玄虚的心,力所难及。心是一种存在,一种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身不能触的存在。那么,怎样才能觉知自己的心呢?古德所说的“敬而后见”,就是觉知心的方法。

  中国文化是心灵的学问。心灵的学问要用心灵来感悟。如果用眼见为实、见而后信,用思考、分析、推理,肯定无法切入中国文化,更无法收获中国文化的智慧。我们常说“觉悟”。觉悟,关键要用“觉”。用“觉”才能有“悟”。离开“觉”,便没有“悟”。“觉”是心灵的感知方式。我们习惯用“思"来认知。“思"就是思维、思考、思虑的“思”。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思”属于意识活动,“觉”属于潜意识活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活动根本无法“触及”潜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活动不能作为觉知潜意识的认知方式。潜意识是什么?潜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心灵。

  我们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博大,就是宇宙人生。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的风花雪月、滚滚红尘,是“从哪里来”的呢?心。心,既精且深。也许,诸位学友会有疑问。滚滚红尘的人生是由人心衍生出来的,可以理解。难道,日月星辰、风雨霜露也是人心衍生出来的吗?的确,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用“思”的认知方式,很难。假如,用“觉”的方式,我们自己就能回答。

  老子说,道生万物;道就是心,心就是道。

  道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但是,什么是道德?也许,诸位会给出很多的说法。古今中外,人们都非常注重道德。为什么道德如此重要呢?

  道德的意趣很深。道德的本意,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也容易被误解、曲解。误解和曲解道德,是道德衰落的关键所在。

  心与道合谓之德。道德,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德者,知“道"、得“道"之心。所以,得道之心就是德。德有厚薄,实因得道之深浅。得道,悟道之谓也。

  那么,道心与人心是两个心吗?

  王阳明是得道之人。他认为:“理即心,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传习录》)理就是天理,也就是道。宇宙人生,都是道所生。 好比画圆,圆圈可以大小无数,但圆心只有一个。道,心,名词不同,功能无异。所以,人心与道心就是一个心。 心是一个心,所用广博深远。在宇宙,称为道心;在人,称为人心;在牛马,称为牛心马心。

  心与道合,谓之有德。这个我们比较能理解,也愿意接受。但是,人心,与牛心马心是一个心,大家恐怕不太乐意接受。尽管大家不乐意接受,但是,这是事实。不仅人心与牛心马心是一个心,而且,狼豺虎豹、鸡狗鼠兔、鱼鳖龙蛇等等也都是一个心。虽然人心与豺狼虎豹是一个心,但是,人心有德,更接近道。近道者,就是智慧程度高。所以,人被称为灵长类动物。豺狼虎豹是动物,跟人比,它们的智慧处于“弱智”状态。假如要是做出什么“缺德”事,人必骂其“猪狗不如”,或“狼心狗肺”。心,我们无法描述。但是,我们可以感觉。有德的心,与缺德的心显然不同。德高与德低,主要是其心对宇宙大道的感悟之深浅。

  打个比方,我们看电视需要接收无线电波。假如,我们都看CCTV-1的节目。这时,我们选择两种电视机来收看。一种是品质高的电视机,另一种是品质低的电视机。收看的效果会怎么样呢?品质高的电视机,其图像“高保真”。而品质低的图像或色彩会“失真”。但是,它们所接收的无线电波却是一个。道,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充满寰宇。人心德高,悟道“高保真”;猪狗牛羊,其心德低,悟道“失真”。宇宙之道只有一个,德高之人与德低之畜,所悟有异。非道不同,乃德有异。

  对心的概念,我们的认识并不真实。人与人不同,不仅是在美与丑的长相上不同。人最根本的不同,是在善与恶的德性上有差异。老话说,相由心生。长相是表面的,心是根本的。我们常说,有人心善,有人心恶。判断善恶之心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说,仁义的心善;有人说,利人助人的心善;有人说,富有同情心者善;有人说,不自私自利的心善.....

  善,的确有很多很多的地方可以说。但是,善的根本标准是什么?一旦,我们明白了善的根本,其他的善,就如枝叶花果。我们只要播种善的种子,其他的枝叶花果的善,也就自然而生了。根本的善,或者根本的德,或者根本的心态,究竟是什么?答案就是一个字:诚。心,与道合谓之诚。合,就是不分,也就是悟道。若心与道悖,越悖就越不诚啦。所以,孔子才会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是人生第一责任,也是最高之善。“诚”是大善,根本的善。离开了“诚”,所有一切的善,都可能是不善。离开“诚”,我们要想得到真善,很难。​​​​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