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

◤神叨帖——世事为局我为棋

鬼故事 https://www.szbce.com 2022-06-28 06:43 出处:网络 作者:子宇子编辑:@鬼故事
  神神叨叨,自言自语,零散杂乱,不知所云。  如得君共鸣,何幸如之。若君视为风言风语,亦未尝不可。  世事为局你我皆为棋子,我们共同努力,下赢这局棋。前途是光明的,但同志仍需努力。  ////昨晚告
  问:“不敢为天下先”怎么理解?
  答:(不知何故被屏蔽掉了,删减再发试试)

  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
  我的解读:慈,爱他、爱民;俭,律己、利他;不敢为天下先,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其他人,把自己放在最后。写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们伟大的□ ,那不就是他的写照吗?他对人民的慈爱,对自己的节俭,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的无私,他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一生,不就是对这段话的最好解读吗?
跟帖评论:   顶
跟帖评论:   我来顶帖了哈哈哈
跟帖评论:   希望多多更贴哟!
跟帖评论:   顶帖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释义]
  出为生,入为死。自然死亡(较长寿)的,约有三成;意外死亡(夭折、暴毙)的,约有三成;本不该死,因涉险(及作死或过于求长生)而死的,也有三成。为什么呢?因为贪求长生的欲望太强了。
  听说善于保护自己的人,陆地行走不会遇到兕虎,在军队里不直接面对甲兵。当然,他避开兕虎出没的地方,兕虎就够不着他;他不去直接面对敌兵的阵地,敌兵就够不着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懂得趋避危险,不涉险不犯险,就没有他突然死亡的道理。

  【题外话】
  这一章历来解释得五花八门的,让人感觉神乎其神,不明所以。我觉得老子就是简简单单地讲人应该自然避险,不要作无谓的牺牲,不要贪求长生不死(生生之厚),不要作死(动之死地),这就是摄生、养生、长寿最好的方法,也就是生命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部分解读: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帛书:堇)。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我的解读】
  兑:入口;门:出口。关闭出入口,达到内部循环的状态,可以终身绵绵不绝,长久运行。开启了入口,来从事一些事情,就无法挽回损失。

  [延伸理解]生命、宇宙如果能封闭起来,可以达到无损耗地长久运行。但是,生命和宇宙都是无法彻底封闭的,必然需要“济其事”,其损失是不可挽回的,所以生命和宇宙都是有生有死的。能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见小、守柔,用出去的能量要尽量再收回来(用其光,复归其明),避免灾殃,从而因袭恒常(袭常),才能够相对长久。

  [题外话]我始终认为老子是在讲大道,所有局限的解读,都值得质疑。
跟帖评论:   顶
跟帖评论:   顶
跟帖评论:   楼主,你的回复被吞了。。
跟帖评论:   对于个人来说,成败得失都是成就自己,都应该感恩。那么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呢?其实同理。
  毛衣战、70年大庆,以及这次瘟+疫+情,发现共同点了吗?那就是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每一个契机,都是为了我华夏凝聚,这次更明白:全国人民闭门思过!表现好的、不好的,都暴露出来,都任人评说,然后就有更多的人醒悟。什么办法能这么快、这么广、这么全面地做到?以此。
  如果这次还不能让人心大幅度提升,那么还会有更大的磨难在后面,最终总是要让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洗礼的,否则提升不了维度,所有的努力都白费,结果就可怕了。
  希望大家尽快醒悟。

跟帖评论:   赞楼主!希望在这次由瘟疫引发的全国人民闭门思过之后,我们能迎来精神水平上的新高度!
跟帖评论: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我的解读】
  道的属性,是万事万物的奥秘所在,也是最深奥玄妙的。(老子用“道者”,而非“道,万物之奥”,可知其意是有别于“道”的。所以我理解为“道的属性”。)善,是人的宝贵品质;不善,是人不愿意放弃的特点。(此处常为“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窃以为断句不确。)比如:话说得好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事情做得漂亮能让更多的人跟随。人这类小小的不善,有什么可以抛弃的呢?(老子这里讲的不善,是相对于善而言,并没有增加什么善的意义,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件事,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把表面文章做好点)所以,立帝王、设置各级大臣、讲究那么多仪式,倒不如把事情做得漂亮点。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这个(说话做事的方式)呢?不仅仅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甚至失误、有罪的时候都可以免去罪责呢!所以是非常珍贵的。

  ——老子在这章中讲,道并不是那么死板的东西,同样一件事,通过灵活巧妙的方式方法,总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不是道的玄奥的一个方面吗?

跟帖评论:   新冠肺炎在中华大地能被战胜,依靠的是强有力的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一线斗士奋不顾身的牺牲和努力。这是我华夏的最大优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天下从来都在个人之上,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植于心的,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在中华大地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国家完全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忽视了新冠传染的严重程度,其政府也没有那么强有力,没有强力可实施的措施以及那么多具有牺牲精神的好人。其结果,新冠有可能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蔓延,并呈全球性泛滥势头。
  然后,中国将成为世界救星,中国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中医中药、治愈人员的血浆、有经验的医护工作者等等,成为拯救世界的名星。中国的地位飙升。请拭目以待。
跟帖评论:   好!
跟帖评论:   我想楼主预测的这一趋势有极大可能,中国必胜,而之后,将以大国风范引领全球,并施展我中华仁义作风,中医也将大展拳脚……拭目以待了!
跟帖评论:   期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的精神文明更上一个台阶!
跟帖评论:   天地有正气!
跟帖评论:   人所做的一切事,无不是为自己做的。
  不管好事坏事,不管为人为己,包括舍生忘死地拯救病人,也包括自私地危害他人,都是给你自身做的。
  传统说法叫报应,其实不是报应。报应是常常落空的,但是你的所做所为、一言一行,都是组成你生命的一部分,这跟你的永恒生命是如影随形、避无可避的。死亡呢?自杀呢?一样,是为你自己死的。戕害自己的肉身使之死亡,也是伤害你自己的永恒生命,使之残缺,使之受伤,伤痛将随着你的永恒生命,经受漫长的痛苦。骂人、打人、危害他人、危害其它生命、危害社会,都将使自己的永恒生命受伤,造成长久的痛楚。反之,多行善事,多帮助别人,多为社会做点好事,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永恒生命,使之完美、快乐、幸福。
  生命是恒久漫长的,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给所有的生命更多关爱,就是使自己健康快乐幸福。有益于整体的生命,才是好生命,这是不会改变的理!
跟帖评论:   路是路,家是家,它们一直都在那里。
  别人指给你路,告诉你家在哪里,但是如果你不走,你还是回不了家!只有自己实实在在地走,朝着正确的方向,你才能回家。
  别人再怎么帮你,回家还要靠自己!
跟帖评论:   人的死亡,对死者来说并不可怕,它是离旧融新的过程,是久远生命中的一个小小的经历,死是为了获得新生。如果这一生ta都做得非常好,离世是一个令ta愉快的结果,ta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死亡可怕的地方在于给生者带来的痛苦。所以当某人去世时,不必为他难过,而应该为他的亲人难过。尤其是一个年轻力壮、有着和谐家庭的人,对妻儿的打击几乎是灭顶之灾,是难以承受的,这种打击可能给他们往后余生带来阴影。——最近疫情下死亡人数较多,故此联想到。
跟帖评论:   顶帖
跟帖评论:   顶帖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②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解】怨,要和解,只和不解,没有解决怨的根源;大怨,当然有更深渊源,更需要层层除根、释除怨结,否则就有余怨,就容易反复。那么报怨以德好不好呢?同样没有找到怨的根源,没有解决问题的症结,一味以德报之,何以使人明是非、辨善恶?为善还有必要吗?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所以圣人拿着索债的凭据也不会催逼债务,另一方面,债务仍然是债务,不催债不等于消债。有德的人拿着凭据是作为依据,无德的人总是逼债,并索取高额利息。
  天道不会偏颇谁,而总是给予善人,那是因为善人的所为更符合天道。所谓天道好还,报应不爽,也是这个意思。


  注:①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契常为索偿凭据。
  ②司契: 凭据收债;司彻:苛索税收。
跟帖评论:   赞。以前有人说德经是后人杜撰的。我当时没什么感觉,到后来才觉得不可理喻。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①
  天地之间,其犹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②穷,不如守中③。

  【和解】万物存乎天地,天地视万物“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天地无所谓仁或不仁。圣人不厚此薄彼,循道而行,为所当为,对百姓利而不害。
  天地之间这段,老子想表达什么呢?我认为不是表面意思这么简单。天和地能如风箱那样伸屈吗?天地动而愈出,这个“出”是气吗?又出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说着天地突然转到说(人)多言数穷了呢?这个“数”是次数,还是理,或是速?似乎历来都没有定论,也没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解读。
  其实,“天地之间”说的不是天地,而是天地之间的生灵!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如果说的是人、是人之气,那么,其气如橐龠,要守静、要空虚却不亏缺(不屈),动而愈出,越动得厉害,越容易流失。话不要说得太多,人是有气数的,心跳的次数、呼吸的次数、说话的数量,在人的一生中都有定量,守静可以延年益寿,但不是完全静止就能长生不老,无为不是目的,无为的目的是无不为。所以还是要把握这个「度」,有所不为,为所当为,是曰“不如守中”。
  ——这样理解就比较顺畅了。我们回过头来看“天地之间”,指的是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灵,也就是万物都有与人同样的问题,一切都明了了。

  注:①参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刍狗:草扎的狗。
  ②橐龠:类似风箱的鼓风设备;屈:穷尽?亏缺。 ③或作:“不若守于中”。
跟帖评论:   复制粘贴过来少了几个字,应该是: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和解】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字面意思大家都明白,不过我们比较一下前面刚刚说过的“谷神不死”,发现谷神比天地更长寿,天地再长久,还没有到不死的程度;我们还发现谷神也比天地更早产生。读《老子》的时候多思考,总能得到更多理解,能明白更多深层的涵义。
  第二句的字面意思也很好理解,关键在于“不自生”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自己不生长的意思。天地生万物,而自己并不生长,所以能长生。但是现在科学发现宇宙一直在不断长大(膨胀),还推算出宇宙最初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故有爆炸说。当然,如果最初是奇点,那确实必须长大,问题是,长大不就自生了吗?自生那恐怕就不能长生了。因此,也许,科学有一天终会发现,宇宙现在在长大,只是他呼吸间的一个“吸”的阶段,所以看上去像在长大——涨缩只在呼吸间。一个呼吸就那么漫长,当然可以说天长地久,是呼吸而不是自生,故能长生。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摘自网络)。关键是最后这句:故能成其私!这涉及到宇宙最根本的“私”,就是自身。首先,自身必须存有,且需不断完善,然后能为他、利他。以为大公能“无私”的观念是不符合天道的,无私无我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的。天道的目的是通过小我,完善大我,并成就自我。唯有每个小我完善了,宇宙的大我才有可能完善。所以老子说无私,故能成其私,——成其私才能成就大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自小而大,每个个体都是整体中的一个元素,完整每一个元素,才是天道所希望的。以为老子的无私中挟带着私,那是不理解老子。读道德经不能只读文字意思,也不仅仅需要理解深层的意思,还要努力地、尽可能地去理解老子的内心、境界,不断向上,就终能向上。
跟帖评论:
  

跟帖评论:   学习
跟帖评论:   顶帖
跟帖评论:   这两天网上关于吹哨的事情,有些风气很不好,说好听点是站的高度不够,说难听点就是愚蠢,被利用了还不自知!
  什么叫吹哨,谁有权吹哨,向谁吹?重大疫情该谁来吹?我想这不是个简单问题,传染病医学里专门有课,专门有相关法规定,这个先不说,肯定不能乱吹一气的。
  咱们从常识判断一下,发现严重的传染病,应该怎么办?是先告诉同事注意防护,还是先汇报上级?
  如果在民间吹,再响,又有多少人听见?武汉的人们听见了怎么办?恐慌?出逃?——大传染?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上报,根据严重程度上报到院、市、省、国,怎么控制,需由上层决策,由国家统一安排。否则,只能乱上加乱。
  张继先医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12月27日上报了有关部门。但是有关部门能否以最快的速度上达到中央,这是个问题。但这是执行人问题,不是程序问题。
  为了争取时间,可能需要更多的一线医生、通过多个渠道上报,甚至通过同行专家、业内通达人士,越级上达。
  私下的所谓吹哨,提醒一线的同事注意防护,只是人之常情,一般人都会这么做,谈不上英雄行为。但是对于传染病学科的医生,私下传这类信息是错误的。做出训诫的部门,也是按照上级命令和相关法规办事,只是某上级有点问题,采取了压制、掩盖的错误手段,延误了时间。
  这么重大的事情,将来也不会允许民间乱吹哨,否则会造成极大恐慌,造成更难以控制的大传染。
  奉劝大家理智一些,不要做愚民,不要被某些势力利用,干扰国家的执行力。
跟帖评论:   @地外地球人 2020-02-14 17:14:00
  新冠肺炎在中华大地能被战胜,依靠的是强有力的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一线斗士奋不顾身的牺牲和努力。这是我华夏的最大优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天下从来都在个人之上,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植于心的,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在中华大地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国家完全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忽视了新冠传染的严重程度,其政府也没有那么强有力,没有强力可实施的措施以及那......
  -----------------------------
  川—普对新—冠免疫,说明了什么?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①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和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惧,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思考:为什么要宠辱若惊,而不是宠辱不惊?)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做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惧?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宠是居于下位的,得到宠爱便感到惊喜,失去宠爱则感到不安,这就叫做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惧。(思考:我在下,谁在上呢?)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对宠辱患得患失),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忧患呢?
  继续思考:老子在这一章为什么那么在意宠辱呢?把宠辱看得跟生命一样?
  关键在最后: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就是说,我这么重视宠辱,是因为我在意天下人对我的评价;我这么在意天下人的评价,是因为我做的事情是为天下人而做的。如果我根本不在意天下人的评价,那我还是在为天下人做事吗?这样就明了:我在天下人之下!谁在上:天下人!(上善若水)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所以,能像珍贵自身一样珍贵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能像爱惜自身一样爱惜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如果你宠辱不惊,都不在意天下的评价了,那就是自修修己吧,怎么为天下做事呢?(不可寄托)。所以,老子在这一章讲的“宠辱若惊”是以天下为己任者的品质!


  注:①若:大约、大致。

跟帖评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从古代到近代,世界格局的每一次改变,几乎都是通过战争,都要死亡大量的人,数量能高达几千万、上亿。
  而今进入21世纪的二十年代,又是世界格局改变的节点。而这次,是通过新~冠病毒实现的,全球死亡人数跟战争相比,不过是一战前后(含西班牙流感)、二战死亡人数的约百分之一强。
  变,是必然。如何变,是天意。最终以这种方式实现改变,充分体现了: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是其一。
  其二,不自救者,天亦弃之。疫情的发展、死亡的人数,还要看那些人的表现。看吧,那些表现差的地方,终将会有不好的结果。

  ——请拭目以待。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②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③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④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⑤。

  【和解】对我唯唯诺诺还是呵斥责备,有多大区别?对我美化赞扬还是丑化贬低,又有多大区别?然而大家都畏惧的,我还是需要小心的。说起来啊,还真是繁复难尽!
  (以下摘自网络)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余兴,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以上摘自网络)我唯独与人不同,而只在意求道。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之所以与众人不同,是因为我在全力以赴地求道——探索万物的本源与生命的真相。)
  我的理解:老子在这章讲的是“求道者”异于常人的状态,是明显与常人格格不入的。这种状态与“得道者”和光同尘、守拙抱朴的状态是有较大差距的。——也许,是我还没有理解这章的内涵。

  注:①唯:应诺;阿:或作“呵”,或解:通呵,呵斥。
  ②荒:远,久远。未央:未尽,还没完呢。
  ③熙熙:和悦貌。太牢:高级祭祀。
  ④儽儽:疲累、颓丧貌。
  ⑤鄙:朴,俗。食母:或解以食为本。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①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②。吾何以知众甫之然(然,或作“状”)哉?以此。

  【和解】大德的形态,完全依从道。但是“道”这个东西,却是没有清楚形态的。它是那样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说了半天,大德就跟道一样,恍恍惚惚,没有明确的形态,却又是客观存在的。)
  从当 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取消,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状呢?就是从“道”认识的。
  孔德,这在道德经里只出现了一次。出现较多的是“玄德”,玄德是最接近于道的德,可以说是道的具体表现之一。孔德跟玄德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点呢?
  老子在这一章从孔德说起,引出对道的描述。道,客观存在,其中有象、有物、有精、甚真,但是不可见、不可触、不可闻,既然那么难以感知,又怎么确定其存在呢?那就需要“其中有信”!
  最后一段是总结,我所以能知道众物起始及众多规律,就是:去认识道!
  电学之父法拉第说过:“不管你观察什么,只要你观察得足够仔细,你就会涉及整个宇宙。”——因为一切都归于道,跟宇宙同根。。。

  注:①孔:大。 ②众甫:万物之始。甫:开始,起初。
跟帖评论:   余食赘行解读:(《道德经》第24章……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是过多的食物(多吃多占),赘行是多余的、无益的行为。以某些明星为例,大肆铺张,大搞排场,虽说花的是自己挣来的钱,但是这种行为,浪费的是地球资源,是令自然万物都厌恶的(物或恶之),所以有道者是不会这么干的(有道者不处)。所谓“挣钱是本事,花钱看人品”,特别是钱多了怎么花,是人的德行决定的。追求享受、追求奢华,无谓的高消费、大排场等等,都属于余食赘行
跟帖评论:   《道德经》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①,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②。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③

  【和解】国君意图以举国之力做一件事,我看他也是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天下、国家、百姓,都是神圣的,不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如强行而为,就会失败;如执意控制国家、百姓,终将失去君位。——国君应该是为百姓服务的,而不是让百姓为国君服务。为人民服务!诚哉斯言!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hui)。"这句话是说:世间的事物如同人的情性不一,有的前行,有的随后;有的缓和,有的急躁;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老子的这句话进一步说明无为而治的必然性,世间的物性不同,人性各别,都是合理的存在,作为管理者要能允许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发展,不可强求一致。所以,圣人只是去掉太过的状态,保持适度。(“甚、奢、泰”都有太过之义。)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①。师之所处,荆棘生也;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②,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和解】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两军对峙的地方,来年将荆棘丛生;大军鏖战之后的土地,一定会出现灾荒之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大(矜)、自夸(伐)、骄恣(骄),达到目的也是出于不得已,取胜了也不要逞强。
  事物强盛到极点,必然要走向衰败,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是自然规律。所以,如果一味追求强盛,急于盛极,这是不符合“道”的,这种不符合“道”的行为,只会导致更快灭亡。

  注:①好还:易于往复。 ②善于达到目的即止。
跟帖评论:   《道德经》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和解】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的意思就是从主流里面分出很多分流,然后再回到主流里去。这个流动的过程就叫汜,在此用来比喻道的体和用是非常贴切的。万物依道而生,依道而长,依道而行,依道而成,道却从不居功,也不把万物据为己有。道本无欲,辅万物生长而为之下,可以认其为最卑微、最细小。万物最终都归于道,道是万物的主宰,但是道从不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故可以认其为最宏大、最包容。
  正因为它不自大,才是真正的大。“有容乃大”,道之容,充斥天地、寰宇、苍穹,其大无外,可谓至大。
跟帖评论: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和解】“执大象,天下往”,这个“象”,是道赋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具体体现,它既不同于表象,也不同于“道”,“大象”指的是众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执大象”就是要掌握诸多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了解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促进、掌控事物的发展。老子认为一个人一旦懂得并掌握了宇宙间大现象的法则、规律,则他就能够驰骋天下,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也能众望所归,即“天下往”。如此执大象的“往”,不同于用强力、蛮力让人屈服的往,故而是无害于己也无害于他的,也就是互利互惠的,故能顺应自然、平安和泰。
  音乐和美好的食物,能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而用言语来表述的大道,却平淡而无味,看它却看不见,听它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跟帖评论:   《道德经》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和解】有人认为“将欲”几句都是“欲擒故纵”的意思,其实未必。就像人出拳,应该先收回来,才能更有力地出击,这是自然规律,而不是计谋。老子点明了这些是微妙的规律,人们如果能掌握这些规律,用来作为计谋也好,用来作为策略也好,或运用于各种实践都是有效的。这跟前面一章的“执大象,天下往”是一脉相承的,意思是连贯的,都是要掌握规律。——这是微妙的明理。(字面意思网上都有,很好理解,就不重复了。)
  国之利器是什么?那是国家得以取胜的法宝,当然是不能轻易显示的。就像武林高手,总得有几个绝招,而这绝招当然是不能随便用的。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果缺乏“国之利器”,往往会被列强欺负。国之利器可以不用,但是要有,那是保全自己的法宝!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①。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②;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如玉,珞如石。

  【和解】道生“一”,这里的一可以理解为道之子,或可以理解为道的具体体现。也有的认为“一”是根本、自性,也有道理。得道,指的也不过是所遇、所处、所感、所悟等等道与己相关部分的体现,道之洪大,任何生命都不可能尽得。所以老子说“得一”,而不是得道。这里姑且称为道之精髓。
  往昔曾得到过道之精髓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有灵;谷物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得到天下的敬仰。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溃坏;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谷物不能饱满,将会绝产;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灭绝;侯王失去万民敬仰,恐怕要被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赞美称誉的,不必琭琭晶莹如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一般认为“谷”是山谷、川谷,然而,山谷的根本属性就是空虚,盈满了就不是山谷了。而稻谷是需要盈满充盈的。
  “致数舆无舆”这句争议较多,个人以为没必要为此纠结,意义有不同也无关大局,此句应没有重大关系。

  注:①贞:或作“正”,君长。 发:通“废”,崩坏。
跟帖评论:   点赞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①,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②常。

  【和解】天地万物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起源。如果懂得起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回过来谨守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关闭出入口,达到内部循环的状态,能量循环往复不息,可以终身绵绵不绝,长久运行。开启了入口,来从事一些事情,就必然有能量流失,且无法挽回损失。
  能够察见细微,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叫做“强”。要运用自身发出的光芒,返照自身内在的明,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是亘古不变的“常道”。

  [延伸理解]生命、宇宙如果能封闭起来,其能量是能够做到在内部循环往复无损耗地长久运行的。但是,生命和宇宙都是无法彻底封闭的,必然需要“济其事”,其损失是不可挽回的,所以生命和宇宙都是有生有死的。能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见小、守柔,自身发出的能量要用来返照自身,损耗的能量要尽量再从别的渠道获取回来(用其光,复归其明),这样才能避免灾殃,从而因袭恒常(袭常),才能够相对长久。

  注:①兑:入口;门:出口。 ②袭:因袭。
跟帖评论: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②,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③且成。

  【和解】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践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可有可无;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取笑。不被下士取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就是说道是不被下士理解的,我们学道、求道,也一样不会得到下士的理解,不要受到讥笑就放弃求道。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纯净的洁白好似有污点;广大的德好像不足;艰辛建立的伟德好似轻巧窃取而来;质朴纯真反而像被污染。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不需成就;最大的声音,很少发声;大道的表象,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这里连用了八个“若”,有的不好理解,不过只要明白“若”的前后都是相反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注:①夷:平坦;颣:不平。
  ②渝:变污也——《说文》。
  ③贷:施予,给予。
跟帖评论: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①。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和解】善建者,我们往往着眼于其能力,善于建立。其实我们应该不忘老子的初心:“道”,着眼于建和抱的是什么去理解。凡有形之物,总会被拔、总会有脱,沧海也会变桑田,何况其它。只有无形的,才能不拔、不脱。那么建的应该是类似于德的东西,抱的应该类似身心合一。象文化传承、德仪天下、万世师表等等,也是属于善建者不拔,不过这需要下一个关键词:“祭祀”。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人类最初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天地神灵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祭祀天地是通过祭祀仪式达到人神沟通、上下交感,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感念和知觉。祭祀祖先是为了传承先志、托庇护佑、继往开来。
  善建者已建,善抱者已抱,如何才能不拔、不脱?这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后来者(子孙)传承先志、托庇护佑、继往开来(祭祀不辍)。
  懂得了上述道理,并践行之,就有如下文。(下一段应该容易理解,就直接摘自网络了。)
  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本段摘自网络)
  老子在这章讲的其实就是:要想不被拔除,不是建个纪念碑或标志性建筑,而应该建立德行。要想不脱不失,不要妄想守住权力财物,而应该守心立德。后人(子孙)则应该传承先志,这样才能守住身、家、邦,从而达到建者不拔、抱者不脱,德行久长,家业永昌,邦国长盛。
  最后,老子说只要观其本身,就能看出他的未来,不管是个人、家庭、乡村、邦国还是天下,只要看其立本和传承,就可以预见他的未来,而不是看它现在有多强大。

  注:① “普”或作:“溥”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和解】往复变化,是道的运动使然;柔弱顺遂,是道的运用原则。
  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有形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无形和有形是宇宙初始阶段的两种状态。(参考第一章)
  反,这里包含循环往复(返)、对立统一、相生相克并相互转化等意。这章短短21个字,包含老子思想的最精髓部分,宇宙万物的运行变化,都是按照道的规律运行演化,既有循环往复似圆的运动,又有直线型的来回运动;既有阴阳相对,又有阴阳互相转变消长。
  弱,并不是弱小,而是柔弱(柔弱胜刚强),是懂得保持本性、顺应自然、因势而变、不忤逆道的规律的柔顺特性。道,就需要这样的特性,而成自然。而所谓的强,往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或与自然规律相抗争而获取的能力,或是巧妙利用自然规律达到目的。道,用的是万物柔弱的特性,所以说“弱者道之用”。
跟帖评论:   好久没来了
跟帖评论:   怎么打赏不了!
跟帖评论:   楼主去哪里了?请继续不要弃贴好不好[捶地]
跟帖评论:   @旧欢如梦vip:
  我不建议去在意另外空间的事情,我们的几年、几十年在宇宙长河中不过是极短的一瞬,所有生命所见的都是宇宙中极小的局部。那些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的场景,也都是沧海一粟,可以参考,但不能以点代面。

  我们,只应该做好自己,大事小事,都是提升心能、提高觉悟的契机,日常生活琐事也在磨炼、考察你的心性,不管发生什么、何时发生,都应该从容面对、坦然受之。而且,根本不会有天翻地覆、白日飞升等等的奇迹发生。

  一句话:抛弃幻想,踏实做人。
跟帖评论:   楼主,可否解释一下,“人身难得,中土难生”,这个中土指的是什么地方吗?
跟帖评论:   楼主,能进群跟着一起学习吗?太了不起了!
跟帖评论:   没想到这个帖子还能回来,感谢天涯网管。
跟帖评论:   真的回来了,顶顶更健康
跟帖评论:   转发一段:
  《基础教育读本》第一部 第一篇章 第六节 宇宙中阴性生命与阳性生命的区别
  宇宙中存在形形色色的生命,为了便于区别,我们可以按生命形态来把生命分为“阴性生命”与“阳性生命”两大类。

  在宇宙中,但凡阳性物质形态的生命①,我们都把它们界定为阳性的生命;但凡阴性物质形态的生命②,我们都把它们界定为阴性的生命。阳性生命只能生存在阳性物质星球也就是实体的星球上,而阴性生命既可以生存在实体星球的世界,也可以生存在适合它们的阴性物质星球也就是非实体星球的世界。我们地球人只能看到阳性物质生命和阳性物体,而无法看到阴性物质生命和阴性物体。

  其实在宇宙中,阴性的生命有很多,它们的数量远远大于阳性的生命。阴性的生命也有不同的层次级别、不同的能量频率与能力。就比如:我们地球人的载体报废之后的这些没有很高能量频率的阴人,由于能量频率过低,很难靠自己的能力上升到高维空间世界去生活或继续历练。也是由于他们在阳世间的时候没有好好把握机会,不懂得如何去提升自己的能量频率,让自己积累更多的高频正能量,才没有机会上升到更高维的世界去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体现更大的价值。

  如今来破坏地球的这些邪恶势力,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阴性生命,它们都是来自不同世界的邪恶生命。负能量越高的邪恶生命能力就越大,它们很容易控制人心。只要人有贪求之心,有膨胀的欲望,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很容易被邪恶势力控制。邪恶势力如今就是利用我们地球人的这些弱点,不断地来破坏地球,使地球变得越来越低频。同时也让地球人变得越来越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无法运用自己本能的智慧去分辨正邪与善恶,去了解宇宙的真相。

  如今它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安排邪恶的灵根③来地球投胎转世,让它们的后代扎根于地球。其实目的是想把地球牢牢地控制在它们的手中,也就是想把地球完全变成它们邪恶的世界。

  经过了这么多年,邪恶势力在地球上发展得很好。因为我们地球人有贪心,有太多个人的欲望,所以才被邪恶势力利用与控制。邪恶势力控制地球的速度非常的快,反倒是正义的力量要想保住地球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地球上缺少无私大爱的人,缺少有责任心与使命感的人,缺少大公无私的人!虽然地球还存在这样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太少,根本不是邪恶势力的对手。所以正直善良的人在地球上生活得非常艰难,反倒是邪恶的人过得更好。这就是邪恶势力控制了地球,带给地球上正直善良的人悲惨的命运!

  很多人抱怨这个世界没有天理、没有公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觉醒,不去抗击邪恶势力,这个世界怎么可能迎来光明,怎么可能有我们追求的真理?就是因为太多的人没有志气、没有正义感,不去跟邪恶势力抗衡,才让正直善良的人过得越来越困顿、越来越艰难。

  要想改变地球的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普及宇宙知识!把这些真相大白于天下,让更多的亲人们知道邪恶势力的存在对这个世界破坏有多大。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有所担当,改变这个世界就不成问题。当然改变这个世界,也就是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好了,这一节《宇宙中阴性生命与阳性生命的区别》就传达到此。

  接收日期:2016 年 9 月 19 日

  【注释】
  ①阳性物质形态的生命:即呈阳性形态的生命,也就是生存在实体星球上的阳性生命。
  ②阴性物质形态的生命:即呈阴性形态的生命,也可以称为阴性生命。阴性生命的生存范围比较广泛,它们既可以生存在实体的星球,也可以生存在非实体的星球。
  ③灵根:在这里指的是“生命的根源”。就比如“邪恶的灵根”来自邪恶的世界;“正义的灵根”来自正义的世界。
跟帖评论:   我最近在看《与神对话》。
跟帖评论:   法非道,道非法。
  法有生灭,惟道恒在。
  此法灭,彼法生。
  一法灭,诸法生;旧法末,新法新;皆为规律。
  道在心中。
跟帖评论:   签到,专业道法帮助大家
跟帖评论:   签到,专业道法帮助大家
跟帖评论:   签到,道法帮助大家
跟帖评论:   嘿嘿又找到你了,神仙,崇拜
跟帖评论:   誰从没有中来,行成了有,又来到最表面?古往今来,谁能超脱?誰能带我等超脱?伟大的存在在哪里?
跟帖评论: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的理解】
  有了万物,没有差别,还是没有意思,要有美丑,还要有善恶。有人以为最好的世界是没有美丑善恶的,有了分别心才有美丑善恶。我觉得不对,应该是最初的世界没有美丑善恶,确切的说,那时候世界还没有成形,所以没有美丑善恶的区别。但是,如果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一样,那样的世界就连一点生气都没有,还有什么意思呢?天道成就这样的世界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所以用发展的眼光看,有美丑之分是必然的,有善恶之别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需要有和无的生克转化、需要难和易的成就比较、需要长和短的度量差别、需要高和下的位势区分,还要有音与声的互相唱和、要有前和后的相随跟从,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不过世界丰富多彩了,众生需要安于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就会失去秩序。
  因此,圣人只需循道行事,自然而不矫作,随心而不刻意,其行为就是对众人最好的教化,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如同天道造就的世界,仿佛自然形成而没有起始,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无所不能却不恃强妄为,成就天地世界却默默居于无形。其实,星系宇宙、沧海大地、好人坏人、动物植物,哪个不是天道的产物?但是天道从不据为己有,正是因为这样,天道从不会失去他们。
  人就太爱据为己有,其实,占据越多,失去越多。如果什么都没有,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虽然我们有,但是可以当什么都没有,就是心能放下,对一切都能放得下,那么你的心就像大海一样,能包容广大,能纳百川了。

跟帖评论: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和解】天地万物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起源。如果懂得起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回过来谨守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关闭出入口,达到内部循环的状态,能量循环往复不息,可以终身绵绵不绝,长久运行。开启了入口,来从事一些事情,就必然有能量流失,且无法挽回损失。

  能够察见细微,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叫做“强”。要运用自身发出的光芒,返照自身内在的明,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是亘古不变的“常道”。



  老子在这章讲了生命、宇宙如果能封闭起来,其能量是能够做到在内部循环往复无损耗地长久运行的。但是,生命和宇宙都是无法彻底封闭的,必然需要“济其事”,其损失是不可挽回的,所以生命和宇宙都是有生有死的。能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见小、守柔,自身发出的能量要用来返照自身,损耗的能量要尽量再从别的渠道获取回来(用其光,复归其明),这样才能避免灾殃,从而因袭恒常(袭常),才能够相对长久。

  老子在这里同时说明了天地、宇宙都不可避免有其终结,各类生命更不可避免有生有死。生命的长久取决于它能不能见小、守柔、归明,就是能不能把能量损耗减到最低,能不能吸收补充能量。这也说明了生命的长久,需要守静以减小损耗,需要用一定的方式吸取补充能量。——能量充斥在整个宇宙空间,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不懂得获取“虚空”中的能量。



  注:兑:入口;门:出口。 袭:因袭。

  发布于 2021-03-19 10:24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统计